算是成功四刷了,记一下一些有趣的问题的回答,丁无法把小丹的骨灰撒向大海,但不知道是否落下了两滴狼狗的眼泪。今天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回答,好像从母爱的角度来理解也是因果相成的。 因为看了不只一两次了,却也看不清楚什么,貌似仍是一头雾水,亦或是看到百分之一后希望自己只看到了千分之一。即使在随便一个平常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人物刻画的细腻和一些其他的反映,而且并不是地摊文学那样的强行套释,每一次看一段对话都会觉得写得真精彩。
虽然是在自己的博客下写给自己看的,却总是有一种故弄之嫌,在这纠结后的写出来怕也是自己内心的一些些矫揉造作吧。哎,要是真的再说些什么,怕真的是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了。
新的一年还是学习两分静气吧,希望能慢慢有一个很稳定的情绪。
对了,在每个问题后面标注了是哪些大佬回答的,无心侵权,只为珍藏一下,如有冒犯请即刻告知。

> 丁元英境界那么高,为何还抽烟?【路汀】

  五台山论道时,韩楚风说“佛门净地也能抽烟吗?”
  丁元英回答“栏外是俗世,栏内是净土,靠着栏杆就能抽。”
  一直觉得这句话其实也是丁元英这个人真实的写照,他可能曾经一直在俗世,梦想着踏入净土,可最终发现自己只能靠着栏杆。
  俗世很好理解,柴米油盐,吃喝住行,人情冷暖,有让人开心也有让人痛苦的地方,总之就是混沌且无法超脱;而栏内则是得道的地方,进去了就无欲无求,游离于五行之外。
所以小丹一开始的投怀送抱是让他惊恐的,首先是因为小丹的坦诚,这种坦诚甚至能把灵魂深处的丑陋照出来;其次,丁元英发现自己破功了。原来他一直苦苦寻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终也只能是“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观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
  认识小丹的过程,让丁元英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他原来以为自己对俗世的感情不屑一顾(包括对父母也是一种极致的理性),但小丹的出现让他内心深处泛起了涟漪。一开始他对这种变化自然是恐惧的,所以对小丹也就敬而远之,但随着小丹劫后余生给他打电话,他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被冲破了。
  当丁元英开始真正拥抱这种变化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认可了自己不可能超脱。尤其是小丹的生存境界又是“自性无所挂碍”,更让他了解到每个人的认知程度跟禀赋相关。因此,认识小丹之后,他开始积极投入到俗世之中,用自己的力量去力所能及地影响他人,改变社会。但同时由于极致的理性,丁元英也冥冥中感觉到了小丹工作的危险性以及悲剧的结尾。
  小丹走后,丁元英心痛后吐血,可所有的外在表现,又若无其事。这里面有真情的部分,也有参禅之后的得道——坦然面对拥有和失去。
  总而言之,不管丁元英境界多高,他依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是人就会有贪嗔痴瘾。他悟性极高,也想踏入佛门净地,无欲无求;可最终还是放不下俗世的音乐、茶、烟以及对某些人的留恋,既然如此那就靠着栏杆好了。其实站在另外一个维度来说,丁元英和芮小丹,以及高僧,都是实事求是,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属于强势文化的那波人。

> 丁元英接到芮小丹的诀别电话时为何一句话都没说?【十七亚】

  只能说,丁元英太了解芮小丹,知道她会做出什么选择,甚至佩服小丹这么纯粹地对待生命,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称自己是俗人,在面对一些事情心里清清亮亮做人说一不二这方面,他甚至认为自己不如小丹。
  他们两个在一起,不是互相依附,而是两个灵魂、两个人格的碰撞。不会因为对方改变自己大的人生轨迹,甚至相比较丁元英,小丹对自己更明白坦荡。他们两个也都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不会劝芮小丹改变主意,或者说电话里再嘱咐几句注意安全吗?那岂不成“多喝热水”那种苍白无用的论调了。

记一下自己此时此刻四刷之后的感受,

> 求教: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差在哪了?【路汀】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来试着说点自己的看法。
先来看两个故事: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
上座神秀说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因自念一偈曰: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红楼梦》宝玉跟黛玉吵架,也写了一个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
我还续两句云: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天道》中丁元英拜见高僧时写了一首《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给他改了半阙,回答了他来五台山求心安的愿望!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其实可以这样来看:丁元英的这首《悟》里面,通篇都是在否定,这反应了他对世俗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否定。剧中丁元英这个角色也确实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救世主文化嗤之以鼻,但他又答应了王庙村一事(相当于他自己去做救世主),这就很矛盾了。
一方面,丁元英不想做救世主,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救不了王庙村的那些农民,所以他得去碰瓷乐圣;另一方面,给王庙村农民引进资金和思路,以及碰瓷乐圣,之后会有许多人被迫卷进去,而且不少人都会利益受损,许多人可能就此翻不了身。对丁元英来说,他做这件事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也就说丁元英打心底里面不想去做这件事,其实不光这件事,从他这首诗里面就能看出来,他对于世俗的诸多事物都是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可小丹对他的意义又超越了这些怀疑,所以他还是准备去做。
而智玄大师改了这半阙之后,完全就是给他注入了尘世诸多事物的存在合理性。而从技术层面,大师给他支的招是“扶贫”。
我个人觉得佛经里面说的“得道”应该是一种悲悯的态度,或者至少是一种偏悲观的立场,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且也是因为悲悯,才会引发慈悲之心。
丁元英虽然看透了规律和人性,可他骨子里依然冷血,带有利弊算计之后的权衡,这样的好处是会活得比较明白;可一旦碰到没法用规律去解释的事,因为悲悯性的缺乏会导致他的眼界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小丹的感情让他一开始无所适从。
其实如果我们真带着悲悯性去看世界的话,那世间百态皆为灰色,也就是佛家常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智玄大师的扶贫一说就是基于众生平等下的悲悯视角:资源重新分配,机会均等。而丁元英显然更多地思考了事情发展到最后的结果,考虑利益过多反而就失去了悲悯之心。

> 为什么没有人翻拍?【非牛顿液体】

【本质】真相太残酷 冰冷,注定是曲高和寡
【群体】大众不接受 因为太残酷;
小众不接受 因为没共鸣低产、中产不接受 因为太赤裸
【能耗】《天道》挑战、颠覆、打碎了:亲情、爱情、友情、价值观、世界观的常规定义。
打碎不一定能重建=能耗高~好累!打碎再重建=能耗更高~真累!
《天道》的核心输出是:深思,激发人熟虑:
自认为的对,真的对吗?对在哪?=判断能耗高~识势累,识人累,识事累!
自认为的错,真的错吗?错在哪?=复盘能耗高~回忆累,反省累,改变累!
爱看《天道》的人也许有:
物理宏观的眼;
哲学好奇的耳;
化学微观的鼻;
文学感悟的心;
科学怀疑的脑;
金融杠杆的手;
敢于品尝真实的舌;
敢于走过平凡的腿!
翻拍不太可能,《天道》论道,《背叛》论心,期待哪位牛X导演把《天幕红尘》拍出来,让人再论论“见路不走”的法!

突然想起来引用小说中五台山的一句对话:责即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故,责必论道

> 芮小丹的死亡是不是不合情理?【小油灯】

  先问一个更不合情理的情节:为什么芮小丹从一开始和丁元英在一起时,就不断想到死?

第十四章:她伏在丁元英身上,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着,幸福地说:“真想在这一刻,上帝把我们塑成一座雕像。”丁元英说:“那枪没响是老天给我机会,免了我负疚一辈子的苦。”芮小丹陶醉地说:“那还不如让那一枪响了,我就在你心里永恒了。”
第十八章:芮小丹双手攥住丁元英的手,身子靠在他怀里,轻轻地说:“你看,夜色多美。到时候我就躺在你的怀里听音乐,听你给我讲天国、讲地狱,我就在你怀里悄悄死去了,我的坟墓上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雨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枝花在我的坟前默默伫立,啊……我就永远活在了你的心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书里对小丹之死的解释。书中大概列出了如下理由:
  第一种:经历了生死,获得了爱情,所以无惧生死。

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而她在天国是幸福和无憾的。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般人都悦生恶死,可芮小丹经历过大难不死之后,对死亡看得很淡,甚至把死亡看成是爱的永恒。面对芮小丹的死,丁元英心里喃喃自语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第二种:为了获得永恒的爱,宁愿转身离去。

芮小丹陶醉地说:“那还不如让那一枪响了,我就在你心里永恒了。”
第二十八章:(在耶路撒冷)芮小丹在街头的一家摊铺停下,买了两块名叫“贝克拉夫”的点心,在给丁元英分一块的时候忽然问道:“如果现在真有一颗炸弹在这儿爆炸,那会怎么样?”丁元英说:“可能就死了。”芮小丹说:“说的就是死了,死了那会怎么样?”丁元英说:“那就不存在怎么样了。”芮小丹说:“不,仍然存在,那时爱就永恒了。”丁元英问:“那你是该祈祷有炸弹还是该祈祷没炸弹?”芮小丹一笑说:“存在和永恒我都能接受,有没有又有什么分别?”

  第三种,忠于职守。

肖亚文问:“小丹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阻止她?”丁元英说:“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面对这样的道别我能说什么?我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肖亚文重重地问:“为什么?”丁元英平静地说:“因为,她是警察。”

  第四种,觉得自己没用了。

肖亚文问:“小丹为什么自杀?”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

  1. 如果是因为芮小丹无惧生死,还不能解释她为什么一定要死。毕竟,在获得爱情之后,她是积极享受爱情,并且为未来的生活充分准备的。而且,也不能解释她一开始对爱情的幻灭感和不断提起死亡的原因。理由不充分。
  2. 如果是芮小丹为了获得永恒的爱,宁愿转身离去。其实,她能够选择离去的方式很多,不一定是自杀这种方式。而且,她对死亡的考虑从一开始就有,但是实际上,她做好了和丁元英在异国开始新生活、长相厮守的准备。所以,这个理由也不充分。
  3. 忠于职守是芮小丹一开始决意犯险的理由。她在决定只身与匪徒周旋时,肯定认识到这次危险性很大,甚至出事。这是她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是,这个理由不能解释她为什么后来选择自杀,也不能解释为什么爱情一开始她就比较悲观。
  4. 第四种,觉得自己没用了。这个理由很靠谱,因为在死亡之前,她的“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年春节前丁元英扛一箱方便面的情景,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那么,芮小丹为什么怕自己成为丁元英的负担呢?其实,以观众的我们对丁元英的理解,都会认为丁元英这个人仍然会对小丹好下去,是不是?为什么芮小丹反而怕成为丁元英的负担呢?为什么芮小丹对丁元英爱得这么无私呢?
    所以,结合最初芮小丹对爱情的悲观,我有一个大胆魔幻的猜测:
      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关系,其实更像是一种母子关系。二人关系的本质,是阶段性的互相救赎。
      芮小丹对丁元英的动心,始于丁元英扛着一箱方便面,这份感情本身带着疼爱的底色。芮小丹虽然比丁元英小十多岁,可是确定关系之后,她表达爱的方式不是“老公老婆”“亲爱的”这种身份,而是一直是以疼你、乖、带你出去玩这样的方式与丁元英对话的。
      丁元英本身是缺乏母爱的。在成长环境中,他是不受重视的二儿子,一切收获主要靠自己努力。他对自己的父亲很尊重,也理解自己父亲的倔强和尊严。但是他的母亲其实并不理解丁元英,“那可是你爸,拔管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养儿防老,他就落了这么个下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我们非常习惯的、沉重的母爱。一切的教养与关爱是以“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听我的”“养儿防老”这些为前提的。里面还有一个细节,芮小丹在车上亲了丁元英一下,丁元英躲了。说明其实丁元英是不习惯这种亲热方式的。书中说,丁元英曾经鬼混过,他能接受欲望之吻,但是他并不习惯疼爱之吻。
      在遇到芮小丹之后,其实丁元英一开始并不接受芮小丹。在后面因芮小丹对他的重视(大难不死第一件事是想到他)而感动,后来被“乖”、被“疼”而被驯化、习惯。芮小丹对丁元英的特别之处,在于芮小丹弥补了丁元英生命中一直缺失的东西:“重视”和“无条件的爱”。
      于是,芮小丹用自己的“母爱”弥补了丁元英的缺失。而丁元英对于芮小丹,更像是灵魂导师。他用自己的见解、见识、智慧帮助芮小丹找到另一个自己、真正的芮小丹。这也是一种弥补。
      丁元英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他希望帮助芮小丹找到自己、成就自己的使命,这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负责。后来,他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也纳入了小丹的那一部分。
      互相弥补的爱,在对方找到圆满之后,必然会带来关系的结束。
      这就是芮小丹一开始就有一种类似宿命一样的悲观的原因。因为在她心里,她非常清楚地知道,二人不是同一个世界的,对于丁元英来说,芮小丹注定只是一个过客。当然,这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对于丁元英的特殊意义,她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女”,并且貌似聪明地预言,丁元英在离开她之后,会被另一个美女收留。
      即使是丁元英缺失的母爱,在丁元英通过吸取这种力量成长之后,也就不需要了。母爱,注定是一种别离之爱。
      芮小丹认为丁元英的隐居是闲着,不了解丁元英为什么选择隐居,其实她这时并不了解丁元英
      对于小丹来说,因为疼爱而动情,在过程中不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层次,如果她留学、写剧本,开公司,如果一切按照二人的计划发展,两人的爱情就会像《致橡树》那样,成为平等主体间非常持久、深沉的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是,戏剧化的地方就在于,在一切貌似按计划走向美好时,由于出了意外。这是悲剧之美。也是因为芮小丹本人,在面对匪徒时,没有想到未来的计划,而是选择了当下,选择履行警察的职责。说一句可能会得罪芮粉的话,避免悲剧的唯一方法,是芮小丹早点行动、早点辞职。
  作者通过对无常的揭示,告诉观众,不要依靠救世主,要靠自己。如果你遇到了救世主的启示之光,要马上改变自己。否则,这个救世主,就是遥远的救世主、与你无关的救世主。即使没有遇到匪徒,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变数吗?最悲剧的,不是根本没有遇到救世主,而是遇到了救世主,但是没有珍惜。“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对于芮小丹来说,丁元英是她的遥远的救世主,对于丁元英来说,芮小丹何尝不是他的遥远的救世主?